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由于顾炎武博雅独行于乡里,和同乡挚友归庄为乡里人不容,有“归奇顾怪”
之目。
在青少年时期他广泛接触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他常叹谓“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
,直接对当时文人以浮名苟得为务之风作了无情的批驳。
1645年,清兵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南渡过长江,大肆屠杀江南民众。
史可法扬州殉难以后,江南半壁战局每况愈下,但江南民众依然奋起抵抗,江阴、嘉定、昆山都爆发了激烈的抗清斗争,陈子龙、夏允彝起兵于松江(今上海松江)。
顾炎武、归庄起兵于昆山,一时抗清之势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镇压。
七月清兵陷嘉定、昆山,嘉定、昆山都和扬州一样被屠城,杀戮甚是惨烈。
顾炎武在他的《秋山》诗里记载了当时景象:“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岗峦。”
“可怜壮者县,一旦生荆杞。”
起义失败以后,顾炎武回到家乡,他的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十天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
这也成为顾炎武一生的信条,永远都不会屈服清朝的统治。
同年五月份,顾炎武举家移到常熟的语濂泾,开始了他的颠沛流离的游历生涯。
在那国破家亡的岁月里,他曾十下南京拜谒明孝陵,北上山东、河北,特别对河北的形胜之地做了广泛的实际调查,重点关注了山海关、居庸关、昌平、古北口等地,并多次哭吊位于昌平的明十三陵。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东、河北的地理形势,都一一装到他的胸中了。
《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等许多军事地理名著,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面写出来的。
166年,顾炎武从河北、北京到山西、陕西游历。
在这之后他再没有回过苏州故里。
他最后一次南归江苏,是在1667年,从山东到淮安,并刻录他的著作《音学五书》。
他用了三十年的光阴,完成了这篇音韵学巨著,更提出不同于当代其他学者的观点:“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音始。”
此书原原本本地描述了音韵的变迁过程。
后来的戴震、张惠言等提出的四声,都是根据顾炎武这本书加以发展而来的。
顾炎武到了陕西后,他不顾年高体弱,游历了关中的山山水水。
晚年,他在华阴买了土地五十亩,决定就在那里垦荒。
他认为华阴形势很好,退可守,进可攻,大可经营一番。
他的一个侄儿从家里来信,认为陕西天气寒冷,土地也不肥沃,劝顾炎武回江南去。
顾炎武回信说:“这里的百姓爱读经书,特别尊重德行高尚而不爱做官的人,并且敢讲真话,和其他省的人大不相同,这是大有希望的百姓啊!
华阴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地势险要,消息灵通,一旦天下有事,十里远的地方可以屯兵守险。
大军东出潼关,争夺天下,实在有高屋建瓴之势啊!”
这封信可以看出,直到晚年,顾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复明的大业。
康熙十七年,当时朝议以撰修《明史》,特开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士。
许多江南文士都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屈膝出去做官,顾炎武的同乡叶方霭等人也联合举荐他出来,顾炎武回信严词拒绝。
第二年清廷还不死心,让主持编写《明史》的大学士熊赐履派了两个差人来到华阴,请顾炎武到北京做他的助手,他毫不迟疑以死自誓,“唯办刀与绳”
。
是啊,顾炎武的嗣母王氏,他的两个兄弟,好友吴同初、潘田力和吴炎等都死于这场战争,多少亲朋战友为了明朝都慷慨就义了,面对清人的诱降,顾炎武毫不退缩地选择不合作,宁可从容赴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就是他一生标榜“行以有耻,博学于文”
的真实写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