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经》所言药物有“寒、热、温、凉四气”
。
四气,即四性,是药物或食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与人们味觉可感知的五味相对而言,四气属阳,五味属阴,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
之意。
事物之阴阳属性是可分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故药物寒热温凉之性还可再分阴阳。
温性、热性为阳,凉性、寒性属阴。
热甚于温,寒甚于凉,其中只是程度的差异。
温热药有微温、温、热、大热的不同量级;寒凉药有凉、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级,如果在性质上没有寒热温凉明显的性质差异,于是就用“平”
标定其性质。
认为药“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本经?序录》中“有毒无毒,斟酌其宜”
指的是在临证用药时,务必要熟悉哪些药物有毒,哪些药物无毒。
有毒之药,其毒性之大小及程度何如等等,然后再根据临证实际情况,斟酌用药。
认为药有“七情和合”
《本经?序录》认为: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这就是药物配伍理论中“七情和合”
的源头,指药物配伍中的特殊关系。
当然,以现在的科技和医学条件,印证了专着所在的缺陷。
《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
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
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
《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白前、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
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2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
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
“上药为君”
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
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
《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
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3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
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4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