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一旦如此,宋朝就必须考虑身后的辽国或北汉会趁火打劫,因此稳住辽国的重要性就变得不言而喻。
唯有如此,宋朝才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着力解决南唐的问题。
在吕端数次出使辽国之后,辽国方面也派遣左卫大将军耶律霸德带着玉带、名马等物品前来朝见赵匡胤以示双方通好之意。
赵匡胤则回赐更甚,而且他还带着这帮辽国人跟他一起去打猎,他要让这些以骑射自豪的辽国人见识一下他这个宋朝皇帝的马上功夫,虽然他早已不再戎马于金戈箭矢之间,虽然他已经快到半百之年。
在这一次的围猎活动中,大宋的皇帝陛下雄风不减当年,他亲射飞禽走兽且箭无虚发,辽国人在见识了赵匡胤的精湛技艺后当场拜服在地并高呼万岁。
草原民族都是敬畏勇者和强者的,赵匡胤如此恩威并施让宋辽两国之间就此建立起了某种形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
。
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什么互派大使的说法,虽然宋辽双方也没有签订诸如互不侵犯条约之类的玩意儿,可这至少好过之前彼此之间都看对方不怎么顺眼且高度紧张和戒备的状况。
最关键的是,宋朝通过与辽国的这一系列友好的互动成功地稳住了辽国从而避免了他日被辽国突然背刺的风险。
在解决了后方的这一巨大的隐患之后,赵匡胤的视线再又聚焦到了南唐的身上:“李煜啊,距离我去年出兵的时间已经快一年了,怎么样?你现在还是不愿意投降吗?”
李煜当然不准备投降,他这种人本就属于吃硬不吃软的家伙,宋军对金陵的围而不攻更是助长并加深了他的这种特质。
在此时的李煜看来,赵匡胤差不多也就这点能耐了,而宋军现在也已是强弩之末根本不足为惧。
事实就摆在眼前:湖口的南唐守军让荆湖地带的宋军不敢妄动,金陵东边的常州虽然在宋军和吴越军队的强攻下沦陷了,可南唐还有个润州继续顽强地顶在前方,作为南唐国都的金陵城在这大半年里更是一直完好无损地坚挺着。
到了这个关口,交战的双方好像谁也奈何不了谁。
既是如此,那我李煜凭什么要降?照此下去,恐怕是你赵匡胤会因为坚持不住而想要撤军才对。
李煜这回还真的就猜对了,面对眼前的僵局,赵匡胤还真的有了撤兵的念头。
赶巧的是,就在此时扬州的知州侯陟因为被下属告发有贪赃枉法之举而被召入京城问罪。
侯陟在进京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被赵匡胤严责的准备,进京之后,他得知赵匡胤此时正因为气候和军中疫病流行而想对南唐罢兵,这让他瞬间就敏锐地看到了一个可以借机翻身的机会。
在进宫面圣的这天,作为刚从前线下来的战事亲历者,侯陟一上来就先入为主,他对自己的一堆破事完全闭口不谈,而是一开口就建议赵匡胤切不可在此时对南唐撤兵。
他说南唐那边现在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宋军如果能够稍微加大一点进攻的力度就一定能够迫使南唐屈服,最后他还以自己的三族性命做担保,称如若宋朝不胜愿尽灭其三族。
侯陟这般剑走偏锋不但把自己的身子洗得干干净净,而且还让赵匡胤转而坚定了继续对南唐采取攻势的决心。
也就是在这个关头,吴越国王钱俶适时地给了赵匡胤送来了一份天大的惊喜:继常州之后,金陵东边的润州(今江苏镇江)也被攻占了——南唐的润州守将刘澄率军举城投降。
自此,金陵城的东面屏障尽失,吴越军队开始会合宋军从东面夹攻金陵。
赵匡胤这时候将李煜的弟弟李从镒放了回去并让他回到金陵后立即劝李煜赶紧投降以免让金陵遭遇战火之灾。
李煜这回是真的心动了,可陈乔和张洎再次出面劝说李煜切勿投降,理由还是老一套:我们城池坚固且粮草充足,宋军坚持不了多久了。
于是乎,毫无主见的李煜又像墙头草一样倒了过去。
对此,夫复何言?都说文人里边软骨头很多,可陈乔和张洎却是硬得很——当然,他们也只是嘴硬而已。
围城数久,宋军可以从长江北岸获得充足的后勤物资,而金陵城却是家底渐空,这二人口中所谓的“宋军不日当自退”
的高见实在是不知所云,这感觉就好像被围困的人不是他们而是宋军。
更何况,面对当前的困境,他们根本拿不出任何的解决办法,他们把脱困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宋军的自动退却上面。
何为腐儒?死脑子是也!
何为书生误国?此二人是也!
好在李煜还算脑子健全,他一面严令湖口的朱全赟必须带着全部人马立刻沿江东下赶来救援金陵,另一方面他又派遣已经致仕的前虞部郎中周惟简与南唐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一同带着大量的金银和贡品去往开封请求赵匡胤罢兵。
一面调兵遣将磨刀霍霍,一面又派出了使者祭出了糖衣炮弹,李煜傻吗?他可不傻,这人鬼精着呢!
:()北宋帝国兴亡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