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于是乎,原本就存在于满汉官员间的信任基石开始摇摇欲坠,彼此猜疑、防范之心日益加重。
这种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在后起的洋务运动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部分思想开明的满族贵族,例如恭亲王奕欣等,依然坚定地支持改革维新之举,试图引领清朝踏上现代化之路;但从整个满族统治集团来看,已然陷入一种保守排外的氛围当中。
对于外来新事物、新理念本能地排斥抵触,死死抱住传统旧制不放,唯恐变革会动摇自身既得利益及统治根基。
如此一来,清朝的现代化进程犹如被缚住双足的巨人,举步维艰。
即便有少数有志之士奋力前行,终究难以冲破这层层束缚与重重阻力。
而民族矛盾这一顽疾,则像一颗毒瘤般不断侵蚀着王朝的肌体,加速了清王朝走向衰落乃至覆灭的步伐。
然而,依我之见,肃顺之死实则乃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想当初,同样身为顾命大臣的端华与载垣,竟于狱中与肃顺会面时,对其厉声斥责道:“皆因听信了你那荒谬之言,我方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究竟为何,临到生死关头,他们仍要与肃顺彻底反目呢?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此前的肃顺过于嚣张跋扈,全然听不进他人哪怕一丝一毫的相左意见。
再说那奕欣,之所以甘冒风险毅然决然地选择同两宫携手合作,从本质上讲,亦是由于肃顺实在太过张狂,不仅对奕欣百般打压,就连两宫也未能幸免,被其欺压得苦不堪言。
肃顺或许能够对奕欣不屑一顾,但他竟然连两宫都毫不放在眼中也就罢了,甚至妄图将她们狠狠踩在脚下,如此行径,难道是他所能为之事吗?显然不是!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肃顺这般肆意妄为、目中无人,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倘若真的任由这样一个性格刚猛、手段强硬且行事跋扈的肃顺,在咸丰皇帝驾崩后全面掌控朝局,那他究竟能够支撑多久呢?或许,其所能行进的路途远远不及慈禧那般长远。
哪怕是假设肃顺于那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之中,成功地击败了精明强干的奕欣以及深谋远虑的两宫太后,以他这般骄横狂妄的处世准则,待再过十数年,当那位年轻的小皇帝逐渐长大成人并开始亲自理政之时,等待着肃顺的结局恐怕唯有更为凄惨这一条道路可走。
因此,可以断言,就算肃顺侥幸逃脱了1861年那场生死大劫得以幸存下来,但在十余年后,他依旧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
如此一来,清朝的政治局势必将陷入更深层次的混乱与动荡之中,变得愈发难以控制和收拾。
然而,肃顺这位曾掌握着实权、左右朝局的关键人物最终黯然下台,这一事件宛如一道不祥的预兆,昭示着大清王朝已步入万劫不复的毁灭之途。
自此之后,整个国家的命运竟然被两位近乎文盲的女子所主宰——慈安太后目不识丁,而慈禧太后虽略识些许文字,但数量也是寥寥无几。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已然难觅真正有能力、可力挽狂澜的贤臣能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清王朝每况愈下,江河日下,昔日的辉煌与荣耀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肃顺惨遭杀害的噩耗传至江南地区时,正在统领湘军的主帅曾国藩不禁痛心疾首,悲叹道:“此乃千古奇冤!
这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支撑国家的顶梁柱啊!”
的确,在偌大的京城之中,除了肃顺以外,似乎再也找不出其他能够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之人了。
曾经那个雄踞东方的庞大帝国,如今却陷入了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困境,让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说起慈禧太后,那可真是个令人唏嘘不已的人物啊!
她本就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所催生出来的产物,并且成为了这些反动势力的典型代表。
自那时起,她便开启了一段漫长而黑暗的47年独裁统治生涯。
时光荏苒,没过多久,这位权倾朝野的太后竟然与那些外国侵略者狼狈为奸,一同对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血腥至极的镇压行动。
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无数英勇无畏的太平军战士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鲜血染红了大地。
然而,慈禧太后的罪恶行径并未就此停止。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又接连签订了一份份丧权辱国、令国家蒙羞受辱的不平等条约。
每一次落笔签字,都仿佛是在中华民族的脊梁骨上狠狠地插上一刀;每一条苛刻条款,都像是一条条沉重的锁链,紧紧束缚住了古老中国前进的脚步。
就这样,近代中国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承受着无尽的耻辱和痛苦。
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如今却沦为列强肆意欺凌的对象,国家主权丧失殆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但这一切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篇章罢了,后续还有更多曲折离奇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揭开……:()大清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