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动力小说】地址:https://www.dlchuwuqi.com
沈砚得知消息时,正坐在梨树下发呆。
一片雪花落在他眼皮上,凉得让他眨了眨眼。
“看来,风还是没能吹灭那盏灯。”
他喃喃道。
春天再度来临,梨花重开。
这一次,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访客??来自非洲马拉维的六位乡村教师。
他们穿着简朴的卡其布衫,手里攥着翻译成当地语言的《光明之路》节选本,眼神明亮而坚定。
带队的是曾在海边学校听阿舟讲课的少年马库斯,如今已是该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成员。
他用生涩的中文对沈砚说:“您给我们的不只是书,是勇气。
去年雨季,我们用‘分粥法’解决了部落间的粮食分配问题;今年初,妇女们依据书中‘平等议事’原则,成立了第一个村级议会。”
沈砚请他们在梨树下住了七日,每日与学生共同研讨如何将本土经验转化为可传授的知识。
马库斯提出一个想法:“我们想办‘泥土书院’??不用桌椅,就在田间地头讲课,内容全是农民真正需要的东西:怎么存水、怎么防疟、怎么写合同。”
沈砚欣然应允,并亲自为他们起草了一份《跨国行灯人协作章程》,倡议建立“全球平民教育网络”
,以“共享知识、互授方法、共守良知”
为宗旨。
章程末尾写道:
>“文明不在高楼广厦,而在每一个愿意开口说话的人唇齿之间。”
三个月后,第一批“泥土书院”
在马拉维、卢旺达、尼泊尔相继成立。
他们使用的教材,竟是由中国乡村讲师远程录制的视频课程,配以本地语言字幕。
视频开头总有一句话:“这节课,献给所有未曾留下名字的秉灯人。”
国内meanwhile,景阳书院迎来了建院三十周年纪念日。
全国各地曾受“流动书院”
影响的村庄派代表前来参会,带来亲手制作的礼物:云南的蜡染布上绘着“直诉台”
图案,陕北的剪纸展现“孩童辩经”
场景,东北的桦皮盒里装着采集自不同地区的泥土??象征“万民根基”
。
庆典当天,沈砚被搀扶着登上讲台。
全场起立,掌声久久不息。
但他并未致辞,而是转身指向后排一名十二岁的盲女学生:“今天,请她来讲。”
女孩名叫苏禾,自幼失明,却能背诵整本《灯火集》。
她站起身,平静地说:
“我从未见过光,但我听过光的声音。
在我奶奶讲述‘春汛行动’的时候,
在我父亲复述‘桥头讲经’的时候,
在我自己一字一句记住‘一碗米可验千两银’的时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